練習時,隨順自然,切記正念就是當下,所有的想法都是知見做作而成。
眼睛要自然的去看,耳朵要自然的去聽,
不跟隨著念頭飄去。不去壓抑念頭,不要追逐念頭,
讓念頭自然的升起,自然的滅去。
不要去專注手勢,我們覺知手在動就好。
輕鬆的去覺知當下肢體的動和停,動禪修行是一個觀照的遊戲。
在禪堂裡昏沉、掉舉後悔、貪愛成果、疼痛瞋恚、疑心不安、無聊孤獨、煩躁妄念等煩惱從裡外蜂擁攀緣而至,這都是你修行觀照時所發現的常我知見作意的現象。禪堂如戰場,把常我視同敵人。我們不把敵人收縛安撫,敵人就照樣霸佔我們的心田。
這些昏沉、疼痛、無聊、煩躁等現象的出現是禪修已開始有所進步的表徵,平常的你根本就是不自覺的過著日子,現在你已經踏上滅苦之路。不要輕易被這些煩惱所蒙騙,繼續一路用功下去,去輕鬆的覺知肢體的動和停,這些念頭因你的回應而活,靜觀念頭來去生滅,煩惱得不到回應,既沒有順勢攀緣亦沒有阻擋抗拒(不迎不拒),就會逐漸自行消散而去。
當行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如實正念覺知「身、心」,雜念與雜念之間就開始發生間隙,經過你持續的精進修行,距離出現了,覺性產生了,這時自然就會生起「看見」;這不叫做「想」-想是大腦知見運行的結果,這叫做「靜心觀照」,因為如實知見而產生實妄辨別,智慧將自動生起。 這稱作「直捷的實修」,例如,我們抬手或翻掌:只是知道,感覺手臂在動、手掌在動,覺知在移動,連去『想』都是多餘(誰在想?不會是覺性)。
直接單純地覺知到「當下的身體」,是一種全新的體會藝術。身體的動,用不到推理,用不到想,只用這麼純粹的方式去知道! 用清醒、明白的方式去知道。
當你真正地以覺知的感覺接觸到,這是心靈體會藝術,透過精進修習,你將嫻熟於此並且通透地知道, 真正地感知到身體。這不是一般的知道,覺性-祂自動增長。
想像著修行就像挖一個攸關生命的水井一樣,剛開始動工時,石塊泥土一大堆,你不知道要花上多少時間,挖到多深才能見底現水。當你挖到爛泥巴了,知道再下去應該會有成果,產生些微信心,看到渾濁不清的水從底部湧出,就像初學行者冒出一大堆的妄念、雜想。修行就是要你繼續把既髒且濁的水舀走,一瓢接著一瓢老老實實的舀走,最後就會呈現出沒有雜染清澈的水。
同理,行者要持續的覺知你肢體的動作,行、住、坐、臥、眠、寤、動、靜、語、默都要以正念覺知身體的動作。常我的妄念、雜想就會日漸減少,最後,覺性穩定如鏈,內心自然清淨光明。所以,要精進用功持續不間斷的覺知肢體動作。你要耐心的舀水,沒有人知道你這口井有多深?有多麼混濁不清?這個工作沒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須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雜染,要精進努力的將你自心的無明、貪愛清理掉。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張開眼睛的時候,腦波處於BETA(貝塔)狀態,腦波頻率位於14到100赫茲,意識清醒活躍,非常忙碌,注意到很多事情(六根攀六塵)。這時雜念紛飛,而修行不就是要滅除雜念嗎?
你把眼睛閉起來,此時腦波處於ALPHA(阿爾發)狀態,腦波頻率位於8到13赫茲,意識進入冥想階段,此時注意力容易集中,雜念就自然減少很多。一旦對治的對象沒有了,那麼修行禪坐不就大多在做白工?
這也可以拿來解釋為什麼有人說打坐時?入定如神,出定還是人?,無論你修定修得多深,眼睛張開還是妄想紛飛。?一把無名火,燒盡功德林?管你是修行數十年的老法友,那把莫名火一湧上來,道行馬上還給佛祖。
習慣於閉眼來禪坐的人,練習動中禪時,開始會覺得不適應不舒服。但是練習正念動禪一陣子後,就會習慣於自然的張開眼睛,並且能夠運用此方法於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之中。試想修行的成果不能實用於日常生活中,那為何而修行呢?
動禪是生起內觀智慧的一條捷徑。若以專注的方法,則只能培養"定"而不能生起內觀的智慧。訓練時,不要閉眼睛。閉起眼睛來可以比較專注,但是專注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專注把內心壓縮到一點,壓力無法釋放。我們提起正念覺知來修行,以覺性為目標。經過精進不斷的練習,我們不需要違抗自然,「看」是眼的功能,眼睛自然張開來看,同時內心鬆柔明覺,沒有壓力,也沒有散亂。
練習正念動中禪就是要將眼睛張開,不逃避不閃躲迎接雜念的到來,清楚覺知雜念的來去生滅、無常、苦、無我。若因一時疏忽或逃避雜念而閉起眼睛修行動禪,必然會因為沒有堅持要點而力倍功半,花同樣的時間而得到些微的效果實在可惜。
每當人們聽到"打坐",腦中浮起的影像不是坐著渡孤打瞌睡就是酸麻癢痛練定力。這就是人們所認為或是被教導的專注,這是需要澄清的。專心注意著人中的氣息進出、小腹的漲大縮小、數息或念咒唸佛號,把注意力從其他事物上收回,完全專注於把心念縮小、集中到某一點上的專注力,這其實是一種排他的過程。你是全神貫注的,對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以有興趣,也因此失掉了興趣。就此而言,專注是一種縮窄化的過程,不是嗎?我們通常所主張的、時常練習或熱衷的禪定,都屬於這種排斥性的專注。
當你努力專心時,其實你只是在抗拒某些東西,也許是抗拒著想看窗外的慾望,或是抗拒著想看看是誰從大門進來等等。你這麼做時,你一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抗拒上了,你在心的四周築了一道牆,強迫它完全專注於特定的事物,而你認為這就是訓練自己心智集中的方法。你試著把其他所有的意念都排除,只留下你所容許的那個特定的意念,這就是大部分人所謂的專心。把專注的概念狹隘、扁窄化,寂靜的空間從無邊被強迫縮小到一點了。
這種專心有僵化性的危險,經常導致身心諸多問題,修專注定的法友修行時為求成效,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對象所緣的一點,往往會出現疲累、甚而產生經常性頭痛的問題,也經常需要運用慈心觀來處理長期禪坐而產生的心力緊繃問題,也會因為強迫專注而導致產生佛光、佛像及各種幻光幻像問題。這種專注強迫培養定力,以強迫的方式來練習打坐,導致人們一聽到修行,立刻聯想起纏腳疊座,痛苦難耐的景象,當即退避三舍,拒絕往來。
覺知和這種狹義式專注相反,覺知是廣義的專注,唯有以廣義專注-覺知,才能在內觀旅程中,真正觀照體悟到"空"的無邊寬闊。這種完全不同的專心,不是排斥,也不是把其他的意念關在門外,因為在這種心境之中沒有抗拒,因此反而具有更大的專注力。
讓我們從相反的角度-「分心」來看這件事情。你想要專心讀書,但是你的注意力卻被外面的噪音分散了,於是你望向窗外尋找聲音的出處。你想專心在某件事上面,而你的心卻飄走了,這就叫做分心。於是你一部分的心就開始抗拒這所謂的分心,這種抗拒其實就是浪費精力。
然而如果你在每一剎那都能覺察到自己心念的活動,那麼就根本沒有分心這一回事,你也不會因為排斥什麼東西而浪費精力了。因此瞭解什麼是「專心」是很重要的。清楚「覺知」與「專注」的不同,對禪坐的基礎概念是很重要的分水嶺。
覺知時,內心輕鬆、沒有壓力、沒有散亂。專注或全神貫注時,雖然也沒有散亂,但是內心有排斥分心的壓力,精神緊繃無法放鬆,專心注意於特定的一點,就會耗費無謂心力。
覺知是很輕鬆,很開放地知道對象。鬆、柔、明、覺的知道肢體的動作,使心能夠持續的覺知動作而沒有任何的散亂。知道週遭事物的來去生滅,也知道雜念的來去生滅,知道了並回來覺知著動作。當禪修的深度步步接近寂靜中心,覺知的廣度就可以讓行者在每一個層次體悟風光,處處見法處處法喜。以覺知訓練我們的身心放鬆並且充滿覺性,就能夠運用到對自身的行、住、坐、臥及對外的歷緣對境的日常生活之中。
練習動禪的手部動作時,輕鬆地知道手在動、手在停就是正念覺知了,不要用眼睛專心去看手的移動,單純的感覺知道到手在移動。切記不要專心注意手上任何一點。同樣的,內心舒緩,手臂放鬆,手部移動自然不急不徐。如此持續的覺知手部運動的動、停,覺性就慢慢培育茁壯起來了。
睡眠是人類補充精氣神最主要的方式,其最大的特質是會中斷,並大幅減少(沈澱、萎縮)睡眠前活動、學習等成果,當行者培養覺性並且想要覺性持續不斷增長廣大時,午睡便是妨害修行最大的障礙了,禪修中因為疲憊或者習慣而去午睡,將使辛辛苦苦培養出來,尚未茁壯的覺性隨之凋萎許多。行者應當讓晚上有充分的睡眠及品質,中午不午睡,使覺性持續增長,只要短短兩三天適應期習慣了,你會發現覺性不同了,身心也會慢慢改變,而且夜間睡眠品質轉好,時間也會自行縮短,白天精神盎然。
但是如果是因為外在因素大量干擾,如在家修行受到電視,網路資訊而導致頭腦念頭、訊息充斥,修行品質低落,無法靜心禪修,反致心生懊惱氣餒。直接小睡片刻反而是袪除雜念最快速的利器,凡事一劍兩刃,好壞陰陽端看行者如何任運。
我們很清楚的知道,練習動禪對象就是滅除雜念,掉舉(不安定)、妄念很像大大小小的老鼠一樣,就這樣到處竄出來。在覺性(貓)還沒有長大之前,你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檔的,這時候如何因應呢?
一個初學者,當你發覺念頭時,你已經攪在念頭裡了,一發現了就不要理它,跳出來當個觀察者。念頭換個面貌再來時不要去管它,無論念頭如何再升起都不要理它,善的念頭、惡的念頭、思考、分析、批判、欲為人師的念頭都不要理它,清楚的知道這都是念頭(常我)在扮演的面具遊戲。
當你的妄念、雜想、生氣、沮喪、無聊感等等佔據你的內心時,不要去跟它們搏鬥,不要忘了那就是你(常我),你阻擋它(作用力),它就慣性的再加壓施力回彈給你(反作用力),如此猶如困獸之鬥,弄得兩敗俱傷,別忘了這裡指的兩敗都是你自己。只要放鬆身心,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對於妄念、雜想,我們不去壓抑它們,也不跟著它們跑(頭腦知見就是要你這麼做)。把覺性提起來,就做現在在做的事~練習動禪(手部動作)培養覺性,持續累積功力練久了,覺性變強了,不久,你就發現這些情緒、這些雜念都消失了。這些妄念和情緒都像老鼠一樣,知道被盯(觀察)了,一溜煙就消失無蹤。有時來得久,有時去得快,不要把它們(常我)當作你自己(真我),要旁觀者清的迎接它們,旁觀者清的送別它們。不要再生起分別批判的心理,尤其是產生起無謂的排斥心理,就像被蜂螫時不要硬拔蜂刺一樣,不小心把蜂毒液囊扯破,造成更嚴重二度傷害。有時惡客臨門,正是給行者耐心練習的機會,不要浮躁,惡客終究還是會離去的,這時就是體會五陰無常、苦、無我的最好時機,要善加把握。這時?煩惱即菩提?這句話當下便可體會了。
換個向度來想,雜念多正是個天大的好事,當我們在家要抓老鼠時,如果"登"不到老鼠那會將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想想要去除雜念的時候,雜念(對象)愈多不是愈好嗎?心裡想著:?來吧!正好一次輸贏!一次解決!?。雜念蜂擁而來讓我們體會藏在潛意識底下的妄念雜想何其龐大,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無明,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自己,一直回到覺知動作上。雜念生起的次數愈多,練習的機會也愈多。如果不是練習這個動禪,平時就是被念頭拖著走,不是嗎?不用去壓抑它們,讓它們自然的來去。而要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離開念頭,「自覺」將取代「不覺」、「明行」將取代「無明行」。
所以說念頭愈多愈好,因為念頭愈多,愈有機會練習。念頭一波波的升起,不要隨著它去,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鬥,我們只要好好的將貓養大,讓大貓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這樣才是一勞永逸的正確方式,以後都可以高枕無憂了。現在我們所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養貓」,也就是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鍊子就對了。一切就這麼簡單。懂得訣竅,處理起來是輕鬆愉快的。就這樣練下去,頭腦的慣性心緒傳輸久了,沒有得到回應,念頭沒有得到餵養,當大腦覺得訊息傳輸沒有得到回應,無意義時,念頭也就慢慢愈來愈少。
覺性強而有力了,有時內心一片安祥,完全沒有念頭,此時不需去尋找念頭跑到哪裡去了(又是一個念頭),繼續強壯覺性,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是通往解脫,驅除無明的快捷法門,清楚明確、簡單扼要。請想想浮沉輪迴的人們需要有多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有機會親近到如此善法。
這是一個整天的禪修,從早上醒來,覺知眼皮的張開,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閉上,整天都要警覺而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在刷牙時、在吃飯時、清理桌面時、上洗手間時、洗澡時、洗衣服時……時時刻刻都覺知肢體的動作,時時都在禪修。生活中,有時動作比較複雜,有幾個部位同時在動,那就選擇其中一個主要的部位來覺知。如此,整天就可將覺知都貫連起來。總之,在禪修時,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渴求開悟,也不可以懈怠,這些都是頭腦知見在作祟,在裝模作樣的試圖誤導你。要心平氣和的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心跑開了,就拉回來,要有擺脫念頭(頭腦知見)、自己作主的決心。
共修課程中,白天會有安排環保的整潔工作,這就是禪修的好時刻,此時一邊輕鬆自在的清理,一邊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讓整個清理過程,變成覺性的展現。一開始當然無法做到,但我們不就是來學習做到的嗎?
解脫修行,其特色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造業個人擔,誰也不知道自己前世積累了多少成績,再加上現世資質、精進程度、機緣等等…。所以修行是累積學分、打積分制的比恆心競賽,不需要和他人比較,看法友進步比你快,也無須氣餒,人家前幾世不知多辛苦,打了多少基礎。這時你應該慶幸自己已經朝向解脫之路邁進,想想這世上有多少人在世間苦海浮沈還不自知啊,你沒有萬中選一,至少是千中選一了。第三、四名是不需要羨慕第一、二名的。在你後面還排好一大串呢?請你務必牢記這個觀念~學佛是修自己的學分,任誰也不知道前世累積了幾分?也無法知道自己到彼岸的過關學分是幾分?唯有把握現世,精進紮實的老實修行一途而已。
如果是法友共修的場合,禁語是需要大家共同維護的禪修團體規則,此行禪修的目的是滅苦涅槃,至少也要減輕煩惱,而要達成目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內觀~保持安靜(安住於定靜中),靜靜的覺察自己身心的動作。為了提昇禪修品質獲得心的寧靜,切斷歷緣對境的工具-對話,避免擾亂修行磁場是必要的共識。整個禪修期間保持緘默,讓磁場沉穩平定達成純粹的一境性~我們稱之為"自在的靜默"。
什麼叫"自在"?歐美人士稱為: Presence臨在,就是覺知自己存在,當常我開口攀緣的時候,自己是不存在的。自在總是在靜默中綻放,保持靜默就是留一個空間給自在,留給本然的自我,這裡如果你用頭腦的知見去理解,只能感覺似懂非懂。讓自己保持靜默,當自在於間隙中綻放的剎那,如果你還在靜默中,